嚇到吃手手!天價妨害名譽和解金,您一句話可能噴掉一台進口車 😱
「我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啦!」這句話可能是許多人被告上法院時最常說的辯解。但你知道嗎?在台灣法律體系中,隨便說說的一句話,可能讓你賠上一台進口車的價錢!今天就讓我們用最生活化的方式,來聊聊「妨害名譽」這個看似簡單卻暗藏巨額賠償風險的法律問題。
什麼是妨害名譽?讓法院告訴你!
妨害名譽簡單來說,就是你說的話或做的事讓別人的名聲受損。依民法第184條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這意味著不論你是故意還是無心,只要造成別人名譽受損,都可能要負法律責任。
參照 107年度六簡字第221號 判決所述:「名譽為個人在社會上享有一般人對其品德、聲望或信譽等所加之評價,屬於個人在社會上所受」。這句話白話文就是:名譽就是別人在社會上對你的看法和評價,當有人用不實言論破壞這種評價時,就構成妨害名譽。
真實案例:一句話代價8萬元!
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法院案例。參照 103年度訴字第47號 判決所述:「原告基於民法第184條及第195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原告之精神慰撫金,以8萬元為適當」。這個案件中,被告因為說了不當言論,最後法院判決要賠償8萬元精神慰撫金。
8萬元是什麼概念?這相當於一台125cc機車的價格,或是很多人好幾個月的薪水!而這還只是其中一個案例,有些案件的賠償金額甚至更高。
賠償金額怎麼算?法院的數學課 🧑🏫
你可能會問:法院是怎麼決定要賠多少錢的呢?參照 99年度壢小字第354號 判決所述:「慰撫金之賠償其核給之標準固與財產上損害之計算不同,然非不可斟酌雙方身分資力與加害程度,及其他各種情形核定相當之數額」。
這段法律術語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法官會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來決定賠償金額:
- 加害人的經濟狀況:有錢人可能賠得多一點
- 受害人的社會地位:地位越高,名譽損害可能越嚴重
- 言論的嚴重程度:話說得越難聽,賠得越多
- 傳播範圍:在網路上公開說比私下說嚴重得多
參照 103年度上易字第759號 判決中提到的具體計算方式:「上訴人乙○○受過高等教育並在耀華電子公司擔任課長之職,每月薪資約7萬元...而上訴人甲○○於101年度之所得總額為97萬9,627元」。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法院確實會詳細審查雙方的經濟狀況來決定賠償金額。
天價賠償案例:最高可達數十萬!💰
別以為妨害名譽只是小額賠償,有些案例的金額高得嚇人!參照 103年度上易字第759號 判決中提到:「上訴人乙○○請求精神慰撫金共50萬元」。雖然法院不一定會全額判准,但這顯示受害人可以請求的金額可能相當可觀。
為什麼會這麼高?參照 107年度六簡字第221號 判決解釋:「被告分別於上開期日以前揭言詞汙衊和抹黑原告之行為,係故意不法侵害原告之名譽...致損害原告之人性尊嚴及人格法益」。當加害人是故意且重複侵害時,賠償金額就會提高。
不只是賠錢!還要登報道歉!📰
更讓人頭痛的是,妨害名譽的責任不只是賠錢而已。參照 103年度訴字第47號 判決所述:「名譽被侵害者,得請求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登報道歉可為回復其名譽之方法」。
這意味著如果你妨害別人名譽,可能不僅要賠錢,還要登報道歉!參照 103年度訴字第47號 判決具體指出:「命被告應將附件二所示之道歉啟事,於聯合報、自由時報或蘋果日報其中之ㄧ之雲林地區或雲林嘉義地區版面,以十六分之一之篇幅刊登1日」。
登報道歉的費用加上賠償金,總金額可能輕易超過10萬元,這真的相當於一台國產汽車的頭期款了!
如何避免踩到地雷?實用建議 💡
- 查證再說:分享訊息前先確認真實性
- 避免公開批評:真要表達意見,盡量私下溝通
- 不用誇張字眼:即使要批評,也避免使用侮辱性詞彙
- 設想後果:說話前先想想:「這句話如果被公開,我會不會被告?」
Q&A時間 🙋♀️🙋♂️
Q1:我只是轉貼別人的文章,這樣也要負責嗎?
A:是的!即使你是轉貼,只要內容涉及妨害名譽,你同樣要負法律責任。法院認為傳播不實訊息同樣造成損害。
Q2:如果我說的是事實,還會構成妨害名譽嗎?
A:如果是真實且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實,可能不構成妨害名譽。但要注意證明責任在你身上,如果你無法證明說的是事實,還是可能敗訴。
Q3:在私人群組說話也會被告嗎?
A:即使是在私人群組,如果成員眾多且訊息可能被外傳,仍然可能構成妨害名譽。參照
107年度六簡字第221號
判決中的案例就是在各種場合的言論都被追究責任。
Q4:道歉就沒事了嗎?
A:不一定。參照
103年度訴字第47號
判決中提到被告雖然「迅速具狀坦承犯行,表示誠心悔過,並向原告道歉」,但還是被判賠償。道歉可能減輕責任,但不一定免除賠償義務。
Q5:妨害名譽的賠償有上限嗎?
A:法律沒有設定明確上限,法院會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從判決來看,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都有可能,端看案件嚴重程度。
結語
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讓你付出巨大的代價。在這個資訊傳播迅速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謹言慎行。記得:說話之前停一停,想一想,可能就為自己省下了一台進口車的錢!
下次當你想在網路上發表意見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句話值得我可能付出數萬甚至數十萬的代價嗎?」謹慎說話,聰明生活,才是現代人的生存之道喔!
有更多法律問題,可以使用TaiLexi AI免費法律諮詢
AI 不僅能提供即時線上解答,還能協助您判決書查詢並進行案情比對分析。隨時為您解答各類法律疑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