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人也犯法?搞懂「妨害名譽」定義,避免一句話被告上法庭!🗣️⚖️【TaiLexi 法律專欄】

TaiLexi 團隊

罵人也犯法?搞懂「妨害名譽」定義,避免一句話被告上法庭!🗣️⚖️【TaiLexi 法律專欄】

「我只是罵他幾句而已,這樣也犯法?」這是許多人在法庭上最常出現的疑問。事實上,在台灣,罵人不只是道德問題,更可能涉及法律責任!今天就讓我們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帶你徹底搞懂什麼是「妨害名譽」,學會如何保護自己,也避免一不小心就被告上法庭。

什麼是「名譽」?法律這樣定義!

在法律上,名譽可不是抽象的概念喔!法院有很明確的定義:

參照104年度訴字第455號判決所述:「所謂名譽,係指人在社會所享有一切對其品德、聲譽所為之評價」

參照104年度訴字第455號判決所述:「人之聲譽是否已受侵害,須以該人在社會上之評價是否已遭貶損為斷」

白話文就是:名譽就是你在社會上的「形象分數」!當有人用不實的言論讓你的社會評價下降,就像是在你的形象分數上扣分,這就可能構成妨害名譽。

實際案例:連律師都被告!👨‍⚖️

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法院案例:

參照最高法院 86 年度台上字第 305 號 民事判決所述:「上訴人所撰抗告狀雖未對外公佈,惟已由承辦法官及合議庭審閱,足以影響被上訴人之社會評價。上訴人作為專業律師,應知其言詞可能造成損害」

這個案例很有趣:一位律師在寫給法院的抗告狀中,用了「假公濟私、拖延時間、令人厭惡」等字眼罵對方,雖然只有法官看到,但法院認為這已經足夠損害對方名譽,最後判決律師要賠償35萬元!

連專業律師都會不小心觸法,一般人更要小心啊!

民法 vs 刑法:兩種不同的責任 ⚖️

妨害名譽可能同時涉及民事和刑事責任,就像同時收到罰單(刑事)和賠償令(民事):

民事責任(賠錢了事)💰

依民法第184條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依民法第195條規定:不法侵害他人之名譽,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白話文:如果你罵人造成對方名譽受損,對方可以告你要求金錢賠償,這就是民事責任。

刑事責任(可能坐牢) 👮

參照112年度易字第123號判決所述:刑法第309條規定「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9千元以下罰金」;第310條規定「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萬5千元以下罰金」

白話文:如果你在公開場合罵人或散布不實言論,除了要賠錢,還可能被關或罰款!

網路罵人特別危險! 🌐

現代人最常踩的地雷就是網路言論:

參照100年度訴字第568號判決所述:「被告於不特定人得以共見共聞之網路上,公然發表有害原告名譽之文字」

在FB、IG、LINE群組罵人,因為是「不特定多數人可見」,很容易就構成「公然」要件。法院見解很清楚:網路空間=公開場合

賠償金額怎麼算?數學公式大公開! 🧮

很多人好奇:罵一句話要賠多少錢?法院有個計算邏輯:

參照104年度訴字第455號判決所述:「所謂相當,自應以實際加害情形與其名譽影響是否重大,及被害者之身分地位與加害人經濟狀況等關係定之」

雖然沒有固定公式,但可以這樣理解:

賠償金額 = (言論惡劣程度 × 散布範圍) + (被害人社會地位 × 影響程度) ± 加害人經濟能力調整

舉例來說:

  • 在私人對話罵一句「你很笨」:可能幾千元
  • 在萬人社團說「某某某偷錢」:可能數萬到數十萬元
  • 知名人士被不實指控:可能百萬元以上

真實案例計算示範 📊

假設小明在5000人的FB社團發文說:「王老闆賣黑心商品」,王老闆是當地中小企業主:

  1. 言論惡劣程度:指控黑心商品屬於嚴重指控 → 權重3/5
  2. 散布範圍:5000人社團 → 權重4/5
  3. 被害人社會地位:中小企業主 → 權重3/5
  4. 影響程度:可能影響生意 → 權重4/5

估算基礎賠償額 = (3+4+3+4)/20 × 最高可能賠償額度(假設50萬) = 14/20 × 50萬 = 35萬元

當然這只是粗略估算,實際還是法官綜合判斷。

重要例外:什麼情況下罵人不會被告? 🤔

不是所有批評都會被告喔!法律有設定一些保護機制:

參照98年度易字第1933號判決所述:「行為人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且與公共利益有關,或雖與公共利益無關,但不涉於私德者,因阻卻該等行為之違法性」

意思是:

  1. 你能證明說的是真的 → 通常不罰
  2. 內容涉及公共利益 → 較寬鬆標準
  3. 不涉及私人品德事項 → 可能免責

例如:爆料政治人物貪污(如果能證明)、批評餐廳衛生問題(事實陳述),這些可能屬於可受公評之事。

Q&A時間:網友最常問的問題 🙋

Q1:我在私人LINE群組罵人,只有10個人看到,這樣算公然嗎?

A:算! 只要是不特定或多數人可見的場合,就算只有幾個人,也可能構成公然要件。參照104年度訴字第455號判決所述,連在自家後院用擴音器罵鄰居都被判刑了!

Q2:如果刪文道歉了,還會被告嗎?

A:刪文道歉可能降低賠償金額,但無法完全免責!因為損害已經造成,對方還是可以提告。早點道歉是減少賠償的好方法。

Q3:我只是轉貼別人的文章,這樣有罪嗎?

A:有罪! 轉貼不實內容同樣構成妨害名譽。法院見解很明確:參照98年度易字第1933號判決所述,只要是「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無論原創還是轉貼都要負責。

Q4:用暗示、影射的方式罵人,會被告嗎?

A:會! 法院看的是「內容實質意思」而不是表面文字。即使沒有指名道姓,但如果一般人能猜到在說誰,同樣構成妨害名譽。

Q5:妨害名譽的追訴期多久?

A:刑事部分6個月(告訴乃論),民事部分2年。發現被罵要趕快採取行動!

實用自保守則 ✅

  1. 三思而後「PO」:發文前先問自己:這是事實嗎?有必要公開嗎?
  2. 用「我覺得」代替斷言:將主觀感受與事實陳述區分開
  3. 保留證據:被罵時記得截圖存證,但不要用同樣方式回罵
  4. 尋求法律途徑:被侵害時應透過法律解決,而非網路公審

結語

參照98年度易字第1933號判決所述:「言論自由亦為憲法所保障之基本權利,任何人或國家亦不應任意加以侵害」

法律保障言論自由,但也要求我們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下次想要在網路上發洩情緒時,記得先深呼吸,想想這篇文章提到的法律後果。聰明表達意見,保護自己也不傷害他人,這才是現代網路公民應有的素養!

記得分享給常衝動發文的朋友,可能幫他省下好幾十萬的賠償金喔!

有更多法律問題,可以使用TaiLexi AI免費法律諮詢

AI 不僅能提供即時線上解答,還能協助您判決書查詢並進行案情比對分析。隨時為您解答各類法律疑難!

🎯 還在為法律問題煩惱嗎?

💰 免費🔒 絕對隱私⚖️ 台灣最專業法律AI⏰ 24H

(1) ⚡ 30秒獲得專業解答,無需等待律師回覆

(2) 📚 查找法院對您案件最相關的判決書和見解

(3) 📝 一鍵生成存證信函和法律文件,解決燃眉之急

已幫助30,000+用戶解決法律問題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不錯,歡迎自由引用,只要註明我們網站的連結即可!

這篇文章有幫助嗎?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法律知識:

需要免費法律諮詢?

TaiLexi AI 提供免費諮詢,無論您是個人或企業,都能獲得及時的案情分析。

立即諮詢

© 2025 TaiLexi AI.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