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免驚!妨害名譽告訴乃論,台灣律師神解析如何自保🛡️

TaiLexi 團隊

被告免驚!妨害名譽告訴乃論,台灣律師神解析如何自保🛡️

「天啊!我被告妨害名譽了!」這大概是現代人最常遇到的法律困擾之一。在網路發達的時代,隨手一個留言、一篇貼文,甚至一個表情符號,都可能讓你意外成為「法庭常客」。別擔心,本文將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了解什麼是妨害名譽罪,以及遇到被告時該如何自保!

🎯 什麼是妨害名譽罪?三分鐘快速懂!

妨害名譽罪就像法律界的「名譽保衛戰」,主要規範在刑法中。簡單來說,當你的言行讓別人的名聲受損,就可能觸法。但要注意,法律保護的是「事實陳述」造成的名譽損害,而不是單純的情緒發洩哦!

主要法條這樣看:

  • 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 → 像是罵人「白痴」、「神經病」這類情緒性言論
  • 刑法第310條:誹謗罪 → 散布不實事實,如「某某某偷錢」
  • 刑法第311條:免責條款 → 符合特定條件時,即使損及名譽也不罰

🛡️ 五大自保神招,遇到告訴不慌張

第一招:確認是否「告訴乃論」

好消息!妨害名譽罪屬於「告訴乃論」罪,意思是必須由被害人主動提出告訴,檢察官才會偵辦。這代表什麼?有和解空間! 參照 112年度上易字第838號 判決所述:「告訴人賴靜綿已撤回對被告簡瑞卿之所有刑事告訴,包括『傷害、妨害名譽』罪名」,顯示告訴人可以隨時撤回告訴。

實際案例:小明在網路上說小華賣假貨,小華一氣之下提告。後來小明拿出證據證明小華確實賣假貨,兩人達成和解,小華當場撤回告訴,案件就此結束。

第二招:善用「合理評論」護身符

依刑法第311條規定,如果你是以「善意」發表言論,且屬於以下四種情況之一,就不會被處罰:

  1. 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利益
  2. 公務員因職務報告
  3. 對可受公評之事為適當評論
  4. 對會議或法院記事為適當載述

參照 97年度上易字第1634號 判決所述:「屬基於自衛、自辯及保護自身合法之利益,而以善意發表之言論,非專以貶損告訴人名譽為目的,自應有刑法第311條第1款阻卻違法事由之適用」

白話文:如果你是為了保護自己而發言,或是評論公眾人物、公共事務,只要不過分誇大,通常不會成立犯罪。

第三招:證明所言為真

依刑法第310條第3項規定:「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這是誹謗罪最重要的防禦方法!

數學計算時間:假設你說「A公司排放廢水」,被告妨害名譽。你需要準備的證據包括:

  • 環保局檢測報告(證據力100%)
  • 現場照片/影片(證據力80%)
  • 專家證人證詞(證據力90%)
  • 內部員工爆料(證據力60%)

證據力總和 = (100% + 80% + 90% + 60%) / 4 = 82.5%
→ 超過50%即有可能被採信!

第四招:訴訟中的陳述免責

參照 97年度上易字第1634號 判決所述:「為保障訴訟當事人訴訟上自我防衛之權利,並確保其言論自由,如在法庭上之陳述與被訴事實有一定程度之關聯者,審查是否達於妨害名譽之程度,實不宜過苛」

意思是:在法庭上的陳述,只要是為了訴訟需要,幾乎都有免責權。所以不用擔心在法庭上說話會被告妨害名譽!

第五招:刑事告訴狀的張貼有限度

參照 93年度訴字第524號 判決所述:「刑事告訴狀之記載文義,僅止於被告因原告二人涉嫌誹謗罪,而提出刑事告訴,其結果為何尚未可知,且刑事訴訟制度復採『無罪推定』原則...自無名譽受損毀可言」

重要觀念:單純張貼「已提出刑事告訴」的訊息,而不揭露具體指控內容,通常不會構成妨害名譽。但如果把告訴狀的全部內容都公開,就可能越界了!

📊 法院怎麼看?實際判決見解分析

案例一:氣憤罵人未必有罪

參照 94年度上易字第1385號 判決顯示,單純說「卸世卸眾」這類情緒性言語,如果沒有具體指控事實,法院可能認為不構成誹謗罪。但如果是公然侮辱,還是可能成立刑法第309條哦!

案例二:告訴後撤回的效力

參照 112年度上易字第838號 判決明確指出,一旦告訴人撤回告訴,案件就必須終結。這也是為什麼和解如此重要的原因!

案例三:誣告與妨害名譽的界線

參照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 90 年度自字第 5 號 刑事判決 判決所述:「誣告罪之成立須具備主觀上使人受刑事處分之意圖及虛構事實之故意」。意思是,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說的是事實,即使事後證明不對,也不會構成誣告罪。

❓ QA時間:網友最常問的問題

Q1:在FB、IG留言被告怎麼辦?

A:立即做到三件事:

  1. 截圖保存所有證據
  2. 不要刪文或隱藏(這可能被認為是心虛)
  3. 尋求專業律師協助

記得參照 110年度簡上字第134號 判決的建議:法官會協助釐清哪些是事實陳述、哪些是意見表達,不用過度恐慌。

Q2:和解金額大概多少?

A:妨害名譽的和解金沒有固定標準,通常考量:

  • 言論傳播範圍(親友間 vs. 全國性媒體)
  • 損害程度(輕微批評 vs. 嚴重指控)
  • 雙方社經地位

一般來說,網路留言的和解金多在5,000-50,000元之間,但名人案件可能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

Q3:收到傳票一定要出庭嗎?

A一定要! 不出庭可能被拘提或通緝。參照 110年度簡上字第134號 判決所述,法官通常會耐心解釋法律規定,甚至會問「你要不要回去準備一下」,給予充分準備時間。

Q4:可以反告對方誣告嗎?

A:可以,但門檻很高。參照 92年度自字第99號 判決指出,必須證明對方「故意捏造事實」才成立。單純告訴不成並不構成誣告。

Q5:什麼情況會從告訴乃論變成公訴罪?

A:妨害名譽罪原則上都是告訴乃論,但如果同時涉及其他犯罪(如恐嚇、強制),檢察官還是可以主動偵辦相關部分。

🎓 結論:聰明說話,安心生活

妨害名譽案件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參照 97年度上易字第1634號 判決所述:「依公訴人所提出之證據,尚不足以證明被告確有公訴意旨所指妨害名譽犯行」,顯示法院對證據要求相當嚴格。

最後提醒

  1. 發言前先思考:這是事實還是意見?
  2. 保留證據好習慣,截圖存證保平安
  3. 遇到告訴先別慌,專業律師幫你忙
  4. 和解永遠是最佳解,節省時間又省錢

記住這些原則,你就能在言論自由與法律界線之間找到平衡點!現在就分享這篇文章,幫助更多朋友了解如何保護自己的法律權益吧!

有更多法律問題,可以使用TaiLexi AI免費法律諮詢

AI 不僅能提供即時線上解答,還能協助您判決書查詢並進行案情比對分析。隨時為您解答各類法律疑難!

🎯 還在為法律問題煩惱嗎?

💰 免費🔒 絕對隱私⚖️ 台灣最專業法律AI⏰ 24H

(1) ⚡ 30秒獲得專業解答,無需等待律師回覆

(2) 📚 查找法院對您案件最相關的判決書和見解

(3) 📝 一鍵生成存證信函和法律文件,解決燃眉之急

已幫助30,000+用戶解決法律問題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不錯,歡迎自由引用,只要註明我們網站的連結即可!

這篇文章有幫助嗎?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法律知識:

需要免費法律諮詢?

TaiLexi AI 提供免費諮詢,無論您是個人或企業,都能獲得及時的案情分析。

立即諮詢

© 2025 TaiLexi AI.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