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未遂大解密:心裡想什麼比結果更重要?法院判決案例全解析【TaiLexi法律專欄】

TaiLexi 團隊

🔪殺人未遂大解密:心裡想什麼比結果更重要?法院判決案例全解析【TaiLexi法律專欄】

好的,這就為您以有趣易懂的方式,搭配實際例子與法院見解,詳細解析「殺人未遂」的法律概念!

🎭 劇情開始:當電影情節變成法庭攻防

想像一下:阿明在夜市與人口角,一時氣憤隨手拿起水果刀朝對方腹部刺去。對方緊急送醫後縫了十幾針,但幸運存活。阿明被逮捕後大喊:「我只是想給他一點教訓,沒想要他命啊!」

這時檢察官起訴的卻是「殺人未遂」罪——什麼?人明明沒死,為什麼不是「傷害罪」就好?這就是法律最精妙也最容易被誤解的地方:**「殺人未遂」關鍵不在結果,而在行為當下的「心意」!**

⚖️ 法律解剖室:殺人未遂的三大構成要件

讓我們像拆解樂高一樣,看看法院怎麼判斷一個行為是不是「殺人未遂」:

要件一:你有「殺人的心意」嗎?(刑法主觀故意)

這是最關鍵也最難證明的部分!法院不會讀心術,那怎麼知道阿明當時到底想不想殺人?

**實際判斷標準:**

  • 使用的凶器性質(開山刀 vs. 塑膠尺)
  • 攻擊的部位(頭頸胸部 vs. 手腳臀部)
  • 攻擊的力道與次數(瘋狂砍殺 vs. 輕劃一下)
  • 事發情境(預謀埋伏 vs. 一時衝動)

**參照 95年度訴字第1988號 判決所述**:「被告甲○○於本院詢問時亦供稱:伊知道拿刀往人身上揮砍會造成死亡之可能等語,亦足認被告於持刀揮砍當時可預見生告訴人乙○○死亡之結果,竟仍恣意為之,其當時確有殺人犯意。」

👉 白話翻譯:就算你說「沒想殺人」,但如果你用的是足以致命的武器、攻擊致命部位,法院就會認定「你應該知道這樣可能會鬧出人命」,這就是法律上的「殺人故意」!

要件二:你「動手做了」嗎?(著手實施)

法律不處罰「只是想」,必須要有實際行動。但什麼叫「著手」?不是真的要刺下去才算喔!

**經典例子:**

  • 舉起刀對準他人胸口 → 著手!
  • 買毒藥摻入他人飲料 → 著手!
  • 在他人必經之路設置陷阱 → 著手!

**參照 95年度訴字第1988號 判決所述**:「被告與該等姓名年籍不詳之人共同持刀揮砍告訴人乙○○,既已達犯罪著手階段」

👉 簡單說:只要你的行為已經直接朝向達成犯罪(殺人)前進,就算還沒碰到對方,法律上就已經算是「著手」了!

要件三:結果「沒成功」?(未發生死亡結果)

這是「未遂」與「既遂」的差別關鍵。如果對方真的死了,就是「殺人既遂」;如果幸運活下來,就是「殺人未遂」。

**重要觀念:** 未遂不是減輕理由,而是「不同罪名」!殺人既遂判「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殺人未遂則是「依殺人罪減輕刑度」,但最輕還是可能判到5年以上(詳後述)。

📊 刑度計算機:未遂犯到底會關多久?

讓我們來算數學吧!這是大家最關心的部分:

**殺人罪刑度:** 依 中華民國刑法第271條規定:「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

**未遂犯減刑規則:** 依 中華民國刑法第25條第2項規定:「未遂犯之處罰,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

**實際計算:**

  • 殺人既遂:最低刑度10年起跳
  • 殺人未遂:按既遂犯刑度減輕 → 10年 × (減輕比例) = 最低可能判5年

**參照 110年度原訴字第23號 判決所述**:「刑法第271條第2項、第1項之殺人未遂罪,依同法第25條第2項規定減輕後,其最輕法定本刑仍為『5年以上有期徒刑』」

👉 數學題答案:殺人未遂最少還是要關5年以上!不是很多人以為的「人沒死就會輕判」喔!

🎯 真實案例劇場:看看法院怎麼判

案例一:酒瓶刺胸案(參照 最高法院 69 年度台上字第 2391 號 刑事 最高法院 69 年度台上字第 2391 號 刑事 判決)

**劇情:** 吳進財在酒家前與人衝突,拿破酒瓶刺中勸架者左上胸部(接近心臟位置)。

**法庭攻防:**

  • 被告說:我只是隨便刺一下,馬上就停了!
  • 檢方說:你刺的是胸部致命部位,用的還是尖銳酒瓶!

**法院見解:** 「傷害部位是否致命及傷勢輕重,僅為判斷有無殺意之參考,不能作為唯一標準」但「原判決未說明被告僅刺一下即停止之原因,致判決理由不備」

**結局:** 最高法院撤銷原判決,發回更審。因為一審法院沒好好說明為什麼認定被告有殺人故意!

案例二:尖刀背刺案(參照 最高法院 47 年台上字第 1364 號 刑事判例 最高法院 47 年台上字第 1364 號 刑事判例 判決)

**劇情:** 周添財酒後衝突,持尖刀刺擊被害人背部,造成重傷但未死亡。

**法庭攻防:**

  • 被告說:我只是想傷害他,沒想殺他!
  • 檢方說:尖刀刺背部可能傷及內臟致死,你有殺人故意!

**法院見解:** 「原判決對於行為是否具有殺死之故意,未為明確說明,致證據上之理由不備」

**結局:** 同樣被最高法院撤銷發回!因為下級審沒把「為什麼認定有殺人故意」說清楚。

🔍 法官的內心小劇場:他們到底怎麼想?

法官在判斷「有無殺人故意」時,心裡其實在想這些事:

  1. **凶器危險度評分:**

    • 槍械:100分(明顯致命)
    • 刀具:80分(視種類而定)
    • 棍棒:60分(可能致命)
    • 拳頭:30分(通常不認定致命)
  2. **攻擊部位危險係數:**

    • 頭頸部:×1.5倍
    • 胸腹部:×1.3倍
    • 四肢:×0.7倍
  3. **行為模式分析:**

    • 預先準備凶器:+50分
    • 臨時隨手取得:+20分
    • 攻擊後持續追殺:+40分
    • 攻擊後立即停止:-30分

(註:以上為便於理解之比喻,非實際法律計算公式)

❓ QA法律教室:民眾最常問的問題

Q1:如果人真的沒死,為什麼不能只論傷害罪就好?

**A:** 因為法律處罰的是「行為當時的心態」,不是「事後的結果」。就像開車闖紅燈差點撞到人,雖然沒撞到,還是要罰款一樣!**參照 95年度訴字第1988號 判決**明確指出,只要行為時有殺人故意,就算沒死還是成立殺人未遂。

Q2:怎麼證明被告「當時真的想殺人」?

**A:** 透過客觀證據推論:用什麼凶器、攻擊什麼部位、說了什麼話、怎麼攻擊的。**參照 最高法院 69 年度台上字第 2391 號 刑事 判決**指出,法院會綜合所有證據來判斷當時的心態,不是只聽被告說詞。

Q3:殺人未遂最輕會判多輕?最重會判多重?

**A:** 最輕可能判5年(依刑法第25條減刑後),最重還是可能判無期徒刑!**參照 110年度原訴字第23號 判決**明確說明的確可能判到5年以上有期徒刑。

Q4:如果對方先挑釁,可以減輕刑責嗎?

**A:** 可能可以!這屬於「犯罪情狀可憫恕」的範疇。**參照 110年度原訴字第23號 判決**引用刑法第59條,允許法官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時酌減刑度。

Q5:為什麼有些殺人未遂案件最後判很輕?

**A:** 通常是因為符合「減刑要件」:也許是被告與被害人和解、也許是情有可原、也許是證據只能證明傷害故意而非殺人故意。每個案件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 結論:法律其實很人性化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發現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文字遊戲。法官們其實很努力地在「行為人的主觀心意」與「客觀行為表現」之間尋找平衡點。

**記住關鍵口訣:**

  • 「用什麼武器」很重要
  • 「打哪裡」很重要
  • 「怎麼打」很重要
  • 「為什麼打」也很重要

下次看到社會新聞說某人被依「殺人未遂」起訴時,你就知道:關鍵不是人有沒有死,而是行為當下有沒有「那個心意」!

希望這篇文章幫助大家更理解這個重要的法律概念!如果你覺得有用,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知道喔~

有更多法律問題,可以使用TaiLexi AI免費法律諮詢

AI 不僅能提供即時線上解答,還能協助您判決書查詢並進行案情比對分析。隨時為您解答各類法律疑難!

🎯 還在為法律問題煩惱嗎?

💰 免費🔒 絕對隱私⚖️ 台灣最專業法律AI⏰ 24H

(1) ⚡ 30秒獲得專業解答,無需等待律師回覆

(2) 📚 查找法院對您案件最相關的判決書和見解

(3) 📝 一鍵生成存證信函和法律文件,解決燃眉之急

已幫助30,000+用戶解決法律問題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不錯,歡迎自由引用,只要註明我們網站的連結即可!

這篇文章有幫助嗎?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法律知識:

需要免費法律諮詢?

TaiLexi AI 提供免費諮詢,無論您是個人或企業,都能獲得及時的案情分析。

立即諮詢

© 2025 TaiLexi AI.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