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令申請書填寫教學:2025年台灣家暴保護令詳細申請操作指南
遭受家暴不知如何求助?想申請保護令卻不了解流程?台灣每年家暴案件超過10萬件,許多受害者因不知法律途徑而持續受害。本文將詳細解析保護令申請程序,幫助你運用法律保護自己。
🚨 緊急求助資訊
立即求助專線
- 📞 113保護專線(24小時免費)
- 📞 110報警專線(緊急情況)
- 📞 各縣市家暴防治中心
重要提醒
- ✓ 先確保人身安全
- ✓ 盡快申請保護令
- ✓ 保存所有暴力證據
一、什麼是家庭暴力?精神暴力也算!
很多人以為家暴就是「打人」,但其實範圍廣得多!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實施的「身體、精神或經濟上」的侵害行為。(想了解更詳細的🔗 家暴定義與實際案例,可參考我們的完整解析)
法理研究
實際例子時間:
- 身體暴力:打、踢、推撞、拉扯頭髮
- 精神暴力:恐嚇、威脅、辱罵、跟蹤、限制行動
- 經濟暴力:控制金錢、不給生活費、強迫借貸
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89 年庭長 判決所述:「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條第三款已明確定義『家庭暴力』包含對家庭成員之侵害行為」,可見法律保護的範圍相當廣泛。
二、保護令申請條件:法院如何審核?
法院在審理保護令聲請時,有個很重要的觀念:保護令是為了預防未來的暴力,不是懲罰過去的行為!
參照 112年度家護字第601號 判決所述:「聲請人必須有遭受相對人不法侵害之事實,且有繼續再遭受不法侵害之危險者,始有由法院核發保護令以資保護被害人之必要。否則不啻以保護令為限制他人權利及自由之手段,自非妥當」
這就像颱風來之前的防災準備,不是等災害發生才來補救。法院要看到的是「未來可能再發生」的危險性。
三、如何準備保護令證據?優勢證據標準解析
這是很多人最困惑的地方!法院要求的證據標準不是「百分之百確定」,而是「比較可能發生」。關於如何有效🔗 蒐集家暴證據,我們有專門的實用指南可供參考。
參照 113年度家護字第194號 判決所述:「優勢證據係指證據能證明發生之可能大於不發生之可能,並未明確要求證據證明力達到明確可信標準」
用數學來算很簡單:
- 如果證據顯示暴力發生的可能性是51%,不發生的可能性是49%
- 這樣就達到「優勢證據」標準(51% > 49%)
- 不需要到100%確定,也不需要像刑事案件「無合理懷疑」的高標準
法理研究
四、申請前須知:選擇適合的保護令類型
台灣保護令分為通常保護令、暫時保護令、緊急保護令三種。申請書填寫方式基本相同,但選擇不同類型會影響審理流程。
💡 申請建議:如需深入了解各類型保護令的審理時間、有效期限、適用情境等詳細比較,請參考我們的🔗 保護令類型選擇指南。本文專注於申請書填寫的實際操作。
📝 申請書通用性
所有類型的保護令使用相同的司法院標準申請書格式,差別僅在於勾選不同的保護令類型選項。
參照 112年度家護字第578號 判決所述:「通常保護令之聲請,法院應於受理後30日內審理終結,必要時得延長15日」,這確保了審理程序的效率。
五、保護令申請流程詳細步驟(含申請書填寫教學)
步驟一:準備申請文件
必備文件清單:
- 保護令聲請書(法院提供制式表格)
- 身分證明文件影本
- 家暴事實證據(驗傷單、照片、錄音檔等)
- 相對人(加害者)身分資料
- 證人證言或切結書(如有)
步驟二:填寫保護令聲請書
重要填寫要點:
- 聲請人資料:完整填寫姓名、身分證字號、住址、聯絡電話
- 相對人資料:加害者的姓名、身分證字號、住址(盡可能詳細)
- 家庭關係:說明與加害者的關係(配偶、同居、親屬等)
- 家暴事實:詳述暴力行為的時間、地點、方式、頻率
- 聲請保護令內容:具體載明希望法院禁止的行為
步驟三:向法院提出聲請
可向以下任一法院提出聲請:
- 聲請人住所地之法院
- 相對人住所地之法院
- 家暴行為發生地之法院
費用:聲請保護令免繳裁判費(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0條)
六、法院審理流程與時間說明
收件與分案(1-2天)
法院收到聲請書後進行分案,並通知當事人
調查證據(1-2週)
法官審閱證據,必要時傳喚證人或調取相關資料
開庭審理(通常保護令)
雙方當事人到庭說明,法官詢問相關事實
裁定核發(1-2週)
法院作成准許或駁回裁定,並送達當事人
參照 113年度家護字第421號 判決所述:「法院受理保護令之聲請後,應即調查事實,必要時得隔離訊問當事人」,確保審理程序的公正性。
七、保護令可以禁止哪些行為?法院常核准的保護內容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保護令可包含以下禁制內容:
禁制行為類
- • 禁止實施家庭暴力
- • 禁止騷擾、接觸、跟蹤被害人
- • 禁止查閱被害人戶籍資料
- • 禁止到被害人住所、工作場所
積極保護類
- • 命遷出被害人住所
- • 遠離被害人住所一定距離
- • 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
- • 給付被害人租金或扶養費
⚠️ 重要提醒:違反保護令的法律後果
違反保護令者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1條,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0萬元以下罰金。這是非告訴乃論罪,檢察官會主動偵辦!
八、證據蒐集實戰技巧:讓法官看見你的遭遇
🏥 醫療證據
- • 驗傷單:到醫院急診室或門診驗傷,索取診斷證明書
- • X光片:如有骨折或內傷,保留影像證據
- • 精神科診斷:精神暴力造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影像證據
- • 傷勢照片:多角度拍攝,包含時間戳記
- • 現場照片:被破壞的物品、血跡等
- • 監視器畫面:向大樓管委會申請調閱
📱 數位證據
- • 通訊記錄:威脅簡訊、Line對話截圖
- • 錄音檔:暴力過程或威脅言語的錄音
- • 通聯記錄:向電信公司申請通話記錄
💡 專業建議:每次家暴事件後都要製作「暴力日記」,記錄時間、地點、過程、傷勢,並搭配照片證據。連續性的記錄比單一事件更有說服力!
九、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申請保護令需要律師嗎?
A:不一定需要,但建議尋求法律扶助。可向法律扶助基金會申請免費律師協助,或洽詢各縣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的法律諮詢服務。
Q2:保護令申請被駁回怎麼辦?
A:可在收到裁定書後10日內提起抗告。建議補強證據後重新聲請,或尋求專業律師協助分析敗訴原因。
Q3:已經離婚/分手還能申請保護令嗎?
A:可以!只要曾有同居關係或符合家庭成員定義,即使已分居、離婚仍可申請。重點是「持續受暴的危險性」。
Q4:對方不出庭會影響保護令核發嗎?
A:不會。法院可進行一造辯論,只要證據充分仍可核發保護令。相對人不出庭不代表默認,但也不會阻止保護令核發。
Q5:保護令有效期間到了可以延長嗎?
A:可以。在保護令到期前向法院聲請延長,每次最多延長2年。如仍有受暴危險,法院通常會准許延長。
十、真實案例分析:保護令如何保護受害者?
案例一:精神暴力也能申請保護令
案情:小美與前夫離婚後,前夫經常到她工作場所騷擾,傳送威脅簡訊,雖未動手但造成極大心理壓力。
結果:法院核發保護令,禁止前夫接近小美住所及工作場所500公尺內。
重點:精神暴力同樣受法律保護,不需要等到身體受傷才能申請!
案例二:同居伴侶的保護令申請
案情:阿芳與男友同居2年,男友酗酒後經常動手毆打,阿芳害怕報警會讓男友更暴怒。
結果:透過113專線協助申請保護令,法院命男友遷出住所並完成戒酒治療。
重點:同居關係同樣受保護,法院會要求加害者接受專業治療!
十一、申請保護令後的注意事項
✓ 保護令核發後要做的事
- • 隨身攜帶保護令影本
- • 將保護令交給警察局備查
- • 告知親友保護令內容
- • 更改門鎖或搬遷住所
- • 建立緊急聯絡網
⚠️ 遇到違反保護令時
- • 立即撥打110報警
- • 保留違反行為證據
- • 可請求警察逮捕加害者
- • 向法院聲請變更保護令
- • 考慮提起刑事告訴
結語:保護令是重新開始的第一步
申請保護令不是家暴問題的終點,而是保護自己的開始。根據統計,有保護令保護的受害者,再次受暴的機率降低至30%以下。
記住這些重要電話:
- 🆘 113 保護專線(24小時免費,可手機直撥)
- 🚨 110 報警專線(緊急情況立即撥打)
- ⚖️ 法律扶助基金會:412-8518(週一至週五 9:00-17:00)
- 🏥 各大醫院社工室(協助醫療及心理諮商)
家暴不是家務事,更不是你的錯。勇敢站出來保護自己,法律就是你最強的後盾。每一份保護令的核發,都代表著一個生命重新獲得安全與尊嚴的機會。
相關法律資源
有更多法律問題,可以使用TaiLexi AI免費法律諮詢
AI 不僅能提供即時線上解答,還能協助您判決書查詢並進行案情比對分析。隨時為您解答各類法律疑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