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 vs 版權:你一直搞錯的不是名字,而是法律底線!🤔【TaiLexi 法學小教室】

TaiLexi 團隊

著作權 vs 版權:你一直搞錯的不是名字,而是法律底線!🤔【TaiLexi 法學小教室】

「老師,我畫的圖被盜用了,但我有版權應該沒問題吧?」「我們公司買了這本書的版權,所以可以隨便複印對吧?」如果你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那麼恭喜你,這篇文章就是為你寫的!今天我要用最有趣、最簡單的方式,帶你徹底搞懂「著作權」和「版權」這對法律雙胞胎的區別。準備好了嗎?讓我們開始這場法律探險之旅!

第一章:名詞之爭?不,是法律本質之別!

其實「版權」這個詞是從英文"copyright"直譯過來的,最早指的是「印製權力」。在過去,能夠大量複製書籍的只有出版社,所以這個詞強調的是「複製的權利」。而「著作權」則是從著作人角度出發的概念,強調的是「創作的人擁有的權利」。

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83 年度上字第 1455 號 民事判決 判決所述:「上訴人與被上訴人於七十九年十一月九日簽訂『田園之春』節目製作合約,約定錄影帶版權歸被上訴人所有,個人著作權歸上訴人所有。」這裡就同時出現了兩個詞彙,而且法院需要解釋它們的差異。

1.2 現代法律怎麼說?

在我國著作權法中,正式使用的詞彙是「著作權」。但民間還是習慣用「版權」,這就造成了很多誤會。

法律冷知識:在法律文件中,如果同時出現這兩個詞,法院需要仔細解釋當事人的真意是什麼!

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83 年度上字第 1455 號 民事判決 判決所述:「法院認為,兩造合約第八條所稱『版權』即『著作權』,且被上訴人並無將著作權歸屬上訴人之意。」這顯示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需要判斷當事人使用「版權」一詞時,到底指的是什麼。

第二章:真實案例解析 - 「田園之春」的教訓

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發生的有趣案例 臺灣高等法院 83 年度上字第 1455 號 民事判決 :有個製作公司(被上訴人)和一位創作者(上訴人)簽了一份合約,要製作「田園之春」節目。合約第八條寫著:

  • 「錄影帶版權歸被上訴人所有」
  • 「個人著作權歸上訴人所有」

節目做完後大受歡迎,雙方都覺得自己擁有權利,於是吵上了法院!

2.2 法院的見解:文字遊戲背後的真相

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83 年度上字第 1455 號 民事判決 判決所述:「法院指出『個人』一詞通常指自然人,與公司主體不符,且合約真意僅在於讓上訴人得以參賽金鐘獎。」

法院的推理過程非常精彩:

  1. 文字解釋:「個人」指的是自然人,但對方是公司,所以不合理
  2. 真意探求:雙方真正的意思只是讓創作者能用作品去參加金鐘獎
  3. 社會通念:在業界,「版權」通常就是指「著作權」

最後法院判決:著作權歸出資的製作公司所有!

2.3 學到的教訓:白紙黑字也要寫清楚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簽約時如果用詞不精確,可能會付出慘痛代價。與其事後打官司,不如事前寫清楚:

  • ✅ 應該寫:「著作財產權歸甲方所有」
  • ✅ 而不是寫:「版權歸甲方所有」

第三章:數學時間!權利價值怎麼算?

如果著作權被侵害了,可以要求多少賠償呢?著作權法有明確的計算方式:

參照 94年度智字第21號 判決所述:「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五百萬元。」

讓我們來算幾個情境:

情境一:小明盜用了小華的照片

  • 通常損害:10,000~1,000,000元
  • 如果是故意且情節重大:最高5,000,000元

情境二:公司大量盜印教科書

  • 假設盜印了1,000本
  • 每本定價500元
  • 基本賠償:1,000 × 500 = 500,000元
  • 但如果情節重大,可能判到5,000,000元

3.2 實際計算案例

假設某出版社盜用了你的作品,賣出了5,000本,每本賺200元:

基本損害額 = 5,000 × 200 = 1,000,000元

但因為是故意侵權,法院可能判處最高5倍的懲罰性賠償:

最高可能賠償 = 1,000,000 × 5 = 5,000,000元

看到這個數字,你還敢隨便侵犯別人的著作權嗎?

第四章:常見迷思大破解

迷思一:「我有註冊商標,所以也有著作權」

錯!大錯特錯!

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77 年度易字第 4716 號 刑事 判決所述:「商標與著作性質不同,商標法側重於商品辨識與消費者權益,著作權法則在保障創作不被侵害,兩者保護目的與範圍各有其獨立性。」

簡單說

  • 商標:保護的是「品牌識別度」
  • 著作權:保護的是「創作內容本身」

就像你買了一輛車(商標註冊),不代表你擁有造車的技術(著作權)!

迷思二:「我改一點點就不算侵權」

這也是錯誤觀念!

參照 94年度智字第21號 判決所述:「按創作內容必須已形諸於外部,具備一定外部表現形式,方合保護要件。」

法院判斷是否侵權時,看的是「實質相似度」,而不是「改了百分之多少」。如果你的作品讓一般人看起來覺得「這根本就是抄襲」,那就很可能構成侵權。

第五章:創作者一定要知道的5件事

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77 年度易字第 4716 號 刑事 判決所述:「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

重要:著作權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就自動產生了!不需要登記、不需要申請!

5.2 誰是著作權人?

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83 年度上字第 1455 號 民事判決 判決所述:「出資聘人完成之著作,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

這意味著:

  • 如果是公司出錢請你創作,權利歸公司
  • 如果是你自己創作,權利歸你

5.3 法人可以是著作人嗎?

參照 (77)法律字第 13678 號 判決所述:「得為著作權法所稱之『著作人』,無明文排除法人資格。」

所以公司也可以當著作人喔!這對企業創作很重要。

5.4 什麼不受著作權保護?

參照 94年度智字第21號 判決所述:「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

簡單說:保護的是「怎麼表達」,而不是「表達什麼」。

例如:

  • ✅ 受保護:獨特的教學方法說明文字
  • ❌ 不受保護:教學方法本身的概念

5.5 合理使用界線在哪?

參照 司法院第 50 期司法業務研究會 判決所述:「尤其在『合理使用』之界定上,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合理使用沒有明確的數學公式,需要綜合考慮:

  • 使用目的(商業vs教育)
  • 使用比例
  • 對原著作市場的影響

第六章:實用建議 - 保護你的創作

6.1 創作者該怎麼做?

  1. 保留創作過程:草稿、修改記錄、完成時間證明
  2. 合約寫清楚:明確寫出「著作財產權歸屬」
  3. 權利聲明:在作品上標示著作權資訊
  4. 監控市場:定期檢查有無被侵權

6.2 使用者該注意什麼?

  1. 取得授權:使用前先取得同意
  2. 註明出處:即使合理使用也要標示來源
  3. 遵守範圍:不要超過授權範圍使用
  4. 商業用途:商業使用幾乎都需要授權

結語:名字不是重點,權利意識才是關鍵

經過這趟法律之旅,你應該發現:「著作權」和「版權」在現代法律實務中,經常被視為同義詞 臺灣高等法院 83 年度上字第 1455 號 民事判決 。但真正的重點不是名字,而是背後的法律權利歸屬和保護範圍。

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83 年度上字第 1455 號 民事判決 判決所述:「著作權應歸出資人即被上訴人享有。」這句話背後是無數創作者和企業的血淚教訓。

無論你是創作者還是使用者,了解這些法律底線都能保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記住:在法律的世界裡,無知不是藉口,預防勝於治療!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著作權的世界。如果你覺得有用,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讓大家一起成為著作權達人!

有更多法律問題,可以使用TaiLexi AI免費法律諮詢

AI 不僅能提供即時線上解答,還能協助您判決書查詢並進行案情比對分析。隨時為您解答各類法律疑難!

🎯 還在為法律問題煩惱嗎?

💰 免費🔒 絕對隱私⚖️ 台灣最專業法律AI⏰ 24H

(1) ⚡ 30秒獲得專業解答,無需等待律師回覆

(2) 📚 查找法院對您案件最相關的判決書和見解

(3) 📝 一鍵生成存證信函和法律文件,解決燃眉之急

已幫助30,000+用戶解決法律問題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不錯,歡迎自由引用,只要註明我們網站的連結即可!

這篇文章有幫助嗎?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法律知識:

需要免費法律諮詢?

TaiLexi AI 提供免費諮詢,無論您是個人或企業,都能獲得及時的案情分析。

立即諮詢

© 2025 TaiLexi AI.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