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小學堂】傳LINE威脅算恐嚇嗎?一張截圖可能害你吃上刑責!

TaiLexi 團隊

【法律小學堂】傳LINE威脅算恐嚇嗎?一張截圖可能害你吃上刑責!

「再亂說話我就讓你好看!」、「不還錢就等著討債公司上門」...這些我們在氣頭上常脫口而出的話,如果透過LINE傳出去,可能已經觸犯刑法恐嚇罪!今天就用幾個真實案例,帶大家了解什麼樣的LINE訊息會構成犯罪,以及法官是怎麼判斷的。

一、LINE上罵人 vs. 恐嚇罪,差在哪? 🤔

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純粹罵人」和「恐嚇」的界線。簡單來說,罵人(像是「你這個爛人」)主要涉及侮辱罪,而恐嚇則是讓對方感到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可能受到侵害的威脅。

根據判決書片段:

「刑法第305條之恐嚇罪,所稱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者,係指以使人生畏怖心為目的,而通知將加惡害之旨於被害人而言;且恐嚇者,亦僅以通知加害之事使人恐怖為已足,不必果有加害之意思,更不須有實施加害之行為。」

白話文就是:只要你傳的訊息內容會讓一般人感到害怕,就算你只是說說而已、根本沒打算真的去做,也可能成立恐嚇罪!

二、哪些LINE訊息最容易踩雷?真實案例解析 🚨

案例1:感情糾紛放狠話 💔

判決書中的案例:

「看誰先死啊」、「能無罪殺了你我真的要先殺你」

法官認為這些以「死亡」為內容的訊息,客觀上足以讓一般人感到生命受威脅。即使被告辯稱是「酒後亂傳」,但法官查看訊息前後連貫,認定當下意識清楚,仍構成恐嚇。

💡 重點:用「死」、「殺」這類字眼最容易成立犯罪,酒醉不是免死金牌!

案例2:金錢糾紛討債 💰

判決書中的討債訊息:

「下個月20,000沒有我就不是這麼簡單…感恩」、「那討債公司還是會過去喔」、「那就等著人過去啊」

雖然被告辯稱只是要討債,但法官認為「不是這麼簡單」、「等人過去」等用語,已經暗示將有不法手段,使對方擔心人身安全。

💡 重點:就算你有合法債權,用不當言詞催討也可能觸法!

案例3:隱私威脅 🔒

判決書中被告傳送:

「如要舞理取鬧,小心狗命」、「我失控時,會要人命」、「今如我有槍」

這些言論直接威脅生命,還提到武器,當然構成恐嚇。法官特別強調:

「此等訊息內容觀之確實寓有加害於告訴人生命及名譽之意,且依社會通常觀念...將遭受打擊而嚴重破壞正常生活」

💡 重點:提到武器或特定暴力手段,罪責更重!

三、法官判斷恐嚇罪的「3大關鍵」⚖️

從這些案例可以歸納出,法官主要看三個重點:

  1. 訊息內容是否具體
    像「你給我小心點」比較模糊,但「明天下午五點在你公司門口等你」就具體得多,後者更容易成立犯罪。
  2. 一般人會不會感到害怕
    根據判決書:
    「應本於社會客觀經驗法則以為判斷基準」
    也就是說,法官會以「一般理性民眾」的標準來看這些話是否可怕,不會只聽被告辯稱「我只是開玩笑」。
  3. 是否有惡害通知
    判決書指出:
    「通知將加惡害於他人前述各」
    意思是必須有「將要施加某種傷害」的暗示或明示。

四、「我沒有恐嚇意思」可以免責嗎? 🚫

很多被告會辯稱:「我只是說氣話」、「我根本不會真的去做」,但法院見解很明確:

根據判決書:

「不必果有加害之意思,更不須有實施加害之行為」

判決書也說:

「恐嚇罪之成立並不以行為人真有加害之意為必要」

簡單說:不管你心裡怎麼想,只要訊息看起來會讓人害怕,就可能成立犯罪!

五、一張截圖就夠了!證據認定實務 📸

現代科技辦案,LINE恐嚇罪的證據通常就是「對話截圖」。根據判決:

「有上揭LINE訊息之手機畫面擷圖照片在卷可稽」

實務上要注意:

  1. 截圖要完整:最好包含對話時間、雙方帳號名稱
  2. 原始手機很重要:如果被告爭執截圖真假,法院可能會要求出示原始手機
  3. 已讀不回也成立:就算對方沒回應,只要訊息已傳送就構成

六、刑責有多重?易科罰金怎麼算? 💸

刑法第305條恐嚇罪最重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實務中多數判處拘役或6個月以下徒刑。以易科罰金標準每日1,000元計算:

  • 判拘役30天 = 30,000元罰金
  • 判徒刑3個月 (90天) = 90,000元罰金

但如果是反覆恐嚇或內容特別嚴重,刑度會提高。例如案例中被告多次傳送暴力訊息,最終被判處較重刑責。

七、5種常見的無罪辯解 & 為什麼沒用 🙅‍♀️

從判決書整理出被告常提出的抗辯,但通常都被法官打槍:

辯解理由 法官怎麼看 出自判決
"我只是開玩笑" 要看一般人是否覺得好笑 106年度易字第55號
"酒醉亂傳的" 訊息連貫就不採信 112年度易字第42號
"他先惹我的" 不正當動機不影響犯罪成立 112年度易字第39號
"我又沒真的去做" 恐嚇罪不需實際行動 112年度易字第42號
"他根本沒在怕" 以一般人標準判斷 110年度上易字第672號

八、不小心傳了氣話怎麼辦?3步驟自救 🆘

  1. 立即撤回訊息:LINE有撤回功能(24小時內)
  2. 傳訊道歉並說明:表明無惡意,最好有證人在場
  3. 避免後續威脅:絕對不要再傳其他可能被解讀為恐嚇的內容

但要注意,就算撤回訊息,如果對方已經截圖,仍然可能成為證據!

九、專業律師建議:傳LINE前先做「3秒檢查」 ✅

  1. 這內容會讓人害怕嗎?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對方,看到會不安嗎?
  2. 有具體時間/行動嗎?
    「明天去找你」比「你給我小心」更危險
  3. 有必要現在傳嗎?
    冷靜半小時再決定,很多官司都是一時衝動造成

十、結論 & 重要提醒 🔔

從這些真實案例可以看到,現代人常用的通訊軟體對話,一不小心就可能觸法。記住幾個重點:

  1. 文字沒有語氣:你覺得是玩笑,法官可能認為是威脅
  2. 截圖就是鐵證:數位證據刪不掉,傳前務必三思
  3. 刑責不輕:最重關2年,影響工作與人生

最後提醒,法律是保護懂法律的人。與其在氣頭上傳訊息後悔,不如先冷靜下來,必要時諮詢專業法律意見,才能避免因小失大!

後續問題與簡答 💬

Q1:如果傳恐嚇訊息後馬上道歉,還會被告嗎?
A1:道歉可能減輕刑責,但犯罪已經成立,告訴人仍可提告,實務上多會影響量刑輕重。

Q2:用貼圖或圖片恐嚇也算犯罪嗎?
A2:是的,只要內容足以讓人心生畏懼,無論文字、貼圖、圖片或影片都可能構成恐嚇。

Q3:在私人群組傳恐嚇訊息,沒直接傳給本人也算嗎?
A3:若訊息會傳到當事人那裡(如共同群組),或可預見會傳達給對方,仍可能成立犯罪。

有更多法律問題,可以使用TaiLexi AI免費法律諮詢

AI 不僅能提供即時線上解答,還能協助您判決書查詢並進行案情比對分析。隨時為您解答各類法律疑難!

🎯 還在為法律問題煩惱嗎?

💰 免費🔒 絕對隱私⚖️ 台灣最專業法律AI⏰ 24H

(1) ⚡ 30秒獲得專業解答,無需等待律師回覆

(2) 📚 查找法院對您案件最相關的判決書和見解

(3) 📝 一鍵生成存證信函和法律文件,解決燃眉之急

已幫助20,000+用戶解決法律問題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不錯,歡迎自由引用,只要註明我們網站的連結即可!

這篇文章有幫助嗎?

分享文章:

需要免費法律諮詢?

TaiLexi AI 提供免費諮詢,無論您是個人或企業,都能獲得及時的案情分析。

立即諮詢